• 連江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六)
    時間: 2022-03-22 16:24

    第六章 深化重要領域改革開放,建設活力連江

      圍繞以開放倒逼改革、以改革促進轉型、以轉型促進發展的思路,以推進縣域治理現代化為目標,以完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為核心,全面提升縣域開放水平,積極優化營商環境,建設開放活力連江。 

    一、強化兩岸交流合作,推進連馬融合升級

    (一)加快推進“新四通”落地

      構建連馬“新四通”協商合作新機制,積極探索連馬“提升兩岸經貿合作暢通、基礎設施聯通、能源資源互通、行業標準共通”的突破口和合作平臺,構建以民間力量為主的對接機制和協商平臺。推動連馬“新四通”項目建設,加快馬祖供水、供電等項目建設,爭取上級政府支持,謀劃向馬祖通氣、通橋。全力推進黃岐口岸正式開放,加快黃岐客運站旅檢通關大樓改造提升工作、黃岐對臺客運碼頭的引航檢疫錨地及港區內航道建設以及黃岐至馬祖對臺客運進港航道(黃岐段)建設。 

    (二)熱絡兩岸文化交流

      做深媽祖信仰交流,加強媽祖廟、媽祖像的保護工作和媽祖文化傳播工作,持續辦好連江特色媽祖文化旅游節等民俗慶典活動;做細宗親往來交流,開展連馬村對村、姓氏對姓氏的對接交流;做全社會往來交流,持續辦好連江論壇、連馬新春座談會、連馬兩地職工技術交流會等交流活動,推動增強其它形式的社會往來交流。 

    (三)擴大兩岸產業合作

      打造特色產業合作載體,爭取小范圍內的對臺合作特殊政策,謀劃建設兩岸自由貿易試驗區,發展對臺產業合作;拓展臺灣青年創業園就業平臺,做大做強連江縣臺灣青年創業就業基地。推進漁業、醫療、旅游合作;促進兩地共建醫學診療、保健、服務“三位一體”的高端平臺;舉辦馬祖澳兩岸民宿發展研討會,探討線路對接、客源互推的方式。積極吸引臺商投資,突破連馬交流合作的局限,在可門開發區、連江經濟開發區和國家遠洋漁業基地等積極引進臺灣優勢產業落戶。 

    二、深度融入區域戰略,推進開放合作提格

      從內外開放、兩岸開放、僑連開放三方面構建高水平開放格局,以區域一體化為原點,重點打造海絲產業合作平臺、對臺融合發展平臺、連江與華僑命運共同體,為發展提供新動力。 

    (一)超前謀劃,深度融入福州大都市圈

      以打造福州大都市北翼強縣目標,主動分擔福州中心城區的商貿、物流、信息等服務經濟特色功能,提升城市發展品質,培育都市功能型城鎮。加強基礎設施聯通,重點完善以軌道、快速路、高速公路、國省道等為依托的都市區一體化交通網絡。推動公共服務同城均質化發展,積極爭取福州市級層面的學校、醫院等重大項目和重要展會、活動等落戶連江。搭建與周邊地區的常設性溝通交流平臺,推動區域規劃共編、設施共建、服務共享 

    (二)山海協作,深度融入閩東北協同區

      主動參與閩東北協同發展區產業分工,利用港口資源,加強與三明鋼鐵產業合作,增加參與三明鋼鐵產業鏈的環節;加強與寧德能源及汽車配件相關產業合作,加快導入企業鏈條;促進區域共建共享,加強交通的互聯互通。深化連江與隴西協作扶貧,加快打造扶貧精品項目,廣泛開展人才掛職鍛煉交流,拓展隴西中藥材等特色農產品出口貿易,進一步健全深度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促進各類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參與隴西縣脫貧攻堅,開展旅游合作。 

    (三)以商引商,打造海絲人文經貿交流平臺

      健全與“一帶一路”沿線重點國家、地區經貿、人文等領域交流合作機制。深化“海上福州”建設,提升可門港區開放水平。改善口岸通關環境,壓縮整體通關時間。建設國際漁業產業合作平臺,支持宏東漁業建設境外遠洋漁業基地,鼓勵連江企業發展境外海水養殖。謀劃國際能源合作平臺,圍繞油氣建設大宗油氣商品儲備基地,打造集戰略物資和大宗商品中轉儲運、戰略儲備和物流配送為一體的產業鏈條。謀劃建設中外先進制造產業合作平臺,發展雙邊合作,引進國外先進制造業。 

    (四)惠僑引僑,打造連江與僑商命運共同體

      增強連江華僑與連江的經濟紐帶關系,謀劃建設連商總部大廈、總部經濟園區、創意樓宇等連商回歸的平臺和載體,努力實現引回一個連商“領頭雁”帶動一個新產業發展。保護修繕僑鄉特色歷史文化建筑,建設連江華僑華人博物館;組織華僑歷史文化文物的收集、整理工作,適時開展編撰《連江華僑志》,弘揚連江華僑優良傳統、展現現代連江華僑創新創業精神,鼓勵開發華僑回鄉尋根、投資旅游項目。大力發展華僑華文教育培訓業,加強政府規劃引導和政策扶持,培育壯大民辦華文機構,引導公立學校開設華文課程。 

    三、深化經濟體制改革,推進營商環境提質

    (一)完善產業發展體制機制

      創新海洋經濟發展模式。推進海洋資源要素市場化配置,加強海洋資源市場化配置基礎制度建設,創新海洋產品市場交易模式;推進涉海金融服務模式創新,推動海洋產業基金穩健發展,完善海洋經濟信貸服務機制,擴大涉海企業直接融資比重,加大海洋產業融資對接力度。完善特色農業發展模式。大力培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改革試點,積極探索促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改革措施,總結推廣改革典型經驗,打造農村產業發展亮點。創新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供給,加快“倉單質押”等金融服務推廣應用。健全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機制,鼓勵和引導農業保險產品創新。深化新時代特派員制度,健全農業科技社會化服務體系。推進開發區體制機制改革。探索“管委會+公司”的改革模式,成立專業運營公司,推動區內各專業園區招商、管理、運營市場化。同時,探索推行全員崗位聘任制、著力解決隊伍專業能力不強、結構老化、人才缺失的問題。 

    (二)推進國有企業制度改革

      做大縣投融資平臺,通過企業重組、資產劃撥等方式,把城市資產、礦場、旅游資產等國有資產注入連江城投、連江建發等縣投融資平臺,提升投融資平臺信用等級。做強縣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依托連江海投公司,做實國有資本投資運營平臺,壯大海投公司資產規模,引導國有資本投資公司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投資,布局高新技術和戰略性、基礎性產業。在競爭性領域推動國企混改,推動混改企業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推進績效考核等現代管理方法的應用。 

    (三)推進財政預算金融體制改革

      推進政府項目投融資改革。積極探索基本建設項目和重點工程的多元化建設模式,支持多個主體聯合開發,推行PPP融資體制,鼓勵和啟動民間資本與外資參與投融資。完善金融組織體系,加快發展普惠金融和綠色金融,創新企業融資模式,大力扶持企業上市,探索建立“政銀擔”三方風險分擔合作模式。 

    (四)推動現代化產權制度改革

      深化農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鼓勵農戶采取轉包、租賃、互換、轉讓及入股等多種方式流轉土地,完善農村土地流轉的管理和服務機制,推進農村集體建設用地使用權確權登記發證。推進海域“所有權、使用權、養殖權”三權分置改革試點。推進農村宅基地改革,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實現形式,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不得違規違法買賣宅基地,有效盤活利用閑置宅基地和閑置農房。完善林地管理制度改革,深入開展國有林場、集體林權和供銷合作社綜合改革,建設縣級林權流轉服務平臺,形成規范有序的林權流轉機制。健全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機制,探索發展資源型、物業型、服務型和創新型集體經濟。 

    (五)全力推進營商環境優化

      營造優質高效的政務服務環境。深化簡政放權,推進審批服務便民化,加快“互聯網+政務服務”改革。營造成本適宜的產業政策環境。制定減稅降費工作方案、政策和責任落實清單,打造“互聯網+稅務”,降低企業用工、人才引進費用,落實穩崗補貼政策,降低失業保險、工傷保險費率。營造便捷公平的投融資環境。推動解決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小微企業、涉農企業等領域信貸投放;面向更多中小企業提供融資增信支持。營造科學化公開化的信用環境。推進信用體系建設,推進政府采購信息公開共享;完善信用信息共享歸集機制、信用修復機制和異議處理機制,構建守信聯合激勵和失信聯合懲戒協同機制;創新市場監管方式,建立“雙隨機一公開”“重點專項監管”、信用監管、大數據監管等新型監管方式。 

    四、強化行政體制改革,推進社會治理提效

    (一)加快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

      鞏固深化機構改革成果,健全部門協調配合機制。深化事業單位改革,持續鄉鎮機構改革,不斷提升基層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水平。深化法治政府、誠信政府建設,制定法治政府建設實施方案,全面推行行政執法“三項制度”,推進法治政府建設。完善信用監管機制,健全“政府承諾+社會監督+失信問責”機制。優化政府服務,探索推行簡單事項“全城通辦”。 

    (二)構建基層社會治理新格局

      加快推進“多治融合”。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城鄉社區治理體系,完善社區管理和服務機制。學習借鑒推廣軍門社區“13335”治理經驗,探索共青團參與社區治理長效機制等模式,探索形成更多社區治理新模式。完善網格化治理模式。以城市社區、城鄉結合部和“撤村建居”型社區、流動人口集中地區為重點,分類探索社會治理新模式,推進縣域治理網格化建設。深化村民自治實踐,建立村務公開、民主監督制、村民議事制、民主理財制,推進鄉村治理規范化。支持團體組織、社會組織、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發展。 

    (三)完善化解社會矛盾有效機制

      發展新時代“楓橋經驗”,健全社會矛盾糾紛多元預防調處化解綜合機制,積極推廣“夕陽紅”信訪積案化解和“鄉賢幫幫團”矛盾調處等工作機制,構建基層矛盾糾紛調解長效機制,全力促進社會和諧穩定。深入開展移風易俗專項治理活動。 

    (四)加快健全公共安全體制機制

      加強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建設,建立健全掃黑除惡長效常治機制,完善問題聯治、工作聯動、平安聯創的工作機制。深化黃岐半島海上綜合服務管理中心建設,構建立體化海上治安防控體系。推進實施“分區域、分行業、分級別、網格化”的生產安全風險差異化動態管理模式,健全“黨政同責、一崗多責、齊抓共管、失職追責”的安全生產責任和管理制度,深入推進房屋、礦山、危險化學品、道路交通、食品安全等重點領域專項整治。健全應急管理體制機制建設,完善“1+N+X”(總體+專項+部門)應急預案體系。進一步完善社區總體應急預案、分類應急預案,打造社會參與的應急隊伍,完善自然災害監測預警、評估調查、信息發布、應急救援和應急物資儲備體系。提高食品藥品等關系人民健康產品和服務的安全保障水平,健全食品藥品質量追溯制度,深入治理“餐桌污染”,扎實推進網絡餐飲“e治理”,鞏固提升國家食品安全示范縣成果,提高人民群眾食品安全、用藥安全的滿意度。大力加強保密工作。深化保密宣傳教育培訓,推動保密責任落實與制度落實,加強重點領域規范、人員、網絡、技術等的管理。 

    (五)著力提升縣域治理法治化水平

      推進嚴格執法,深化行政執法規范化建設,加強行政執法監督;組織專項治理活動, 著力解決食品藥品安全、征地拆遷、環境保護等群眾反映的突出問題;加大禁毒工作力度,堅決打擊毒品犯罪行為。推進公正司法,深化審判監督管理制度改革,增強司法透明度,完善法官檢察官利益回避制度。推進全民守法,落實普法責任清單、考核評價等制度設計,全面深化“法律七進”工作,學習推廣“楓橋經驗”,探索“公調對接”新模式。完善監督體系,推進“陽光政務”,充分發揮“三微一端”等新媒體渠道效能,提升群眾監督效率,建立政務誠信監督體系和管理體系,完善守信激勵與失信懲戒機制、督查問責機制。 

    (六)深入推進軍民融合深度發展

      完善雙擁工作和軍民共建機制,實現雙擁工作和軍民共建制度化常態化長效化。發展軍民融合產業。主動對接軍工集團下屬企業,建立軍民兩用技術雙向轉化信息平臺及優勢民企(民品)參軍推進名錄定期發布機制,鼓勵和引導優勢民企參與軍品建設領域。積極引進央屬軍企、創新型軍民結合企業。完善軍民融合機制。完善重要軍用物資預儲機制,完善人防體系,加強海防管理和軍事設施保護。整合軍地通用專業技術、人才資源,健全完善軍地需求對接機制。加強民兵預備役和人防建設。創新雙擁工作機制,著力解決轉業干部安置、隨軍家屬子女就業就學、退役退休官兵移交安置等問題,加強科技擁軍、擁軍優屬、擁政愛民工作。加強連江海防建設,支持海防道路等基礎設施重點項目建設,推進民用設施與海防設施統籌建設,社會資源與海防資源融合共享。 

       

    來源:連江縣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政策文件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