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江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五)
    時間: 2021-08-11 17:33
      

      第五章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理念,建設幸福連江 

      以引人留人為根本目的,積極應對老齡化、精神貧困、返貧等“后小康”時代問題,加快滿足民眾在教育與就業、醫療與養老、文化與體育、住房與社會保障等民生服務的需求,強化婦女兒童權益保護,建設幸福連江。 

      一、導入優質教育資源,優化就業創業服務 

      (一)分類推進各級教育優質發展 

      推進學前教育擴容,推進新建、擴建潘渡、黃岐、丹陽等鄉鎮中心幼兒園以及居民小區配套幼兒建設,完善推行學前教育困難家庭資助、農村幼兒園片區管理制度。推進義務教育提質,緩解青塘片區教育資源緊張局面,推動中小學學校建設,推進義務教育標準化學校建設,以集團化辦學、合作辦學、委托管理和結對幫扶為抓手,建立縣、鄉、村教育合作發展機制,增加農村教育投入,在職稱評聘上向鄉村教師傾斜。推進普高教育拔尖,爭創省級普通高中課程改革基地校。推進職業教育做專積極探索“職業教育+產業園區+標準廠房”辦學模式,打造連江職業教育品牌。建設終身教育體系,支持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校、高等院校及其他辦學機構開展網絡教育,辦好農家書屋,打造全面閱讀PPP模式,建成一批示范性學習型社區。 

      (二)推進專業化教師隊伍建設 

      推進教師隊伍“縣管校聘”。建立學校教職工編制“總量控制、動態調整、統籌使用”機制,對教育系統中級、高級職稱空缺崗位數實行統一管理、集中使用。強化骨干名優教師隊伍建設。大力推進“名師工程”,形成新苗、新秀、能手、帶頭人、名師、名家梯級成長的名優教師隊伍。進一步選優配強校長隊伍,創新校長選拔任用機制。完善中小學教師待遇保障機制。確保中小學教師平均工資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我縣公務員平均工資收入水平。 

      (三)加快推進校園安全建設 

      提升師生安全意識。切實加強對校園安全工作的組織領導,確保校園安全工作責任落實到位。針對性強化防溺水、防網絡詐騙、防踩踏、防火、防食物中毒、防交通事故和防意外傷害等公共安全知識宣傳教育。落實安全教育課程、各專項活動教育和應急疏散演練活動。多方聯動優化校園及周邊環境。加快實現校園周邊區域全視頻監控覆蓋,強化上下學時段學生的安全管理措施。扎實開展校園安全隱患排查、校舍隱患排查、學校“三防”建設、學生上下學交通安全和校車安全管理等校園安全工作。加強人身安全和風險防范工作。加強學生身體、心理健康狀況摸排調查,加強安全防范,避免意外事故發生。加強對涉校矛盾、重點人員的安全風險排查,及時化解涉校涉生矛盾糾紛,消除各類風險隱患。 

      (四)推動就業創業保障工作 

      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就業創業服務體系,完善職業培訓、就業服務、勞動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機制,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克服后“疫情”時代就業風險。聯動經濟發展與擴大就業。推行“企業訂單、勞動者選單、培訓機構列單、政府買單”的培訓模式。組織開展投資項目就業評估,推動人力資源市場崗位信息庫及時更新。完善就業創業體系。健全勞動關系協調機制。建設完善縣域內統一的勞動用工信息數據庫,加強勞動用工動態管理。建立各類行業用工管理體系,充分發揮基層政府、工會和企業代表組織作用,健全勞動關系三方協調機制。強化勞動人事爭議專業性預防調解工作。推動落實政府應急周轉金、建設各類行業領域工資保證金、農民工工資預儲金制度。創新待就業人群培訓模式。加強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培訓和農村勞動力就近就地轉移培訓,對未能升學的應屆初高中畢業生等新成長勞動力普遍實行勞動預備制培訓。實施重點人群免費職業培訓計劃,開展家庭手工業、家庭服務業等從業人員定向培訓。 

      二、補強醫療衛生體系,加大健康養老供給 

      (一)完善公共醫療衛生服務體系 

      深化醫療衛生機構體制機制改革。推進公立醫院構建以績效考核機制為核心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推進公共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探索建立“公益一類保障、公益二類管理”的公共衛生機構運行新機制。加強鄉鎮衛生院的婦、兒、產科建設,建設專科醫院、特色醫院,提高農村婦幼保健水平。推進琯頭、丹陽、黃岐、東湖衛生院以及村衛生所建設。持續推進“三醫”聯動改革。實施健康連江2030行動規劃。加快推進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改革,深化醫療服務價格和醫保支付方式改革。創新醫聯體、醫共體運行機制,推動醫療資源下沉。探索基本醫療保險基金和公共衛生服務資金統籌使用,提高對基層醫療機構的支付比例。創新醫療衛生服務模式。開展社區醫院試點,推動家庭醫生簽約服務平臺建設,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實行差別化醫保支付。探索“互聯網+醫療”模式創新,積極推動“遠程診療”“智慧醫療”等新型服務模式,提高優質醫療資源的可及性。 

      (二)健全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體系 

      開展重大疾病和突發急性傳染病聯防聯控。強化縣鄉村傳染病防控三級網絡建設,形成專業公共衛生機構、綜合及專科醫院、基層醫療衛生機構“三位一體”的疾病防控體系。健全重大公共衛生事件防控應對機制。加強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監測預警和應急處理,強化預案制定、防控演練等衛生應急準備,做好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緊急醫學救援;加強地方病、職業病防治加強重大傳染病救治體系建設。加強公立醫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設,實施重大疫情分類分流救治機制。健全突發重大傳染病臨床治療、多學科會診、疾病控制有效協同機制。做好醫療救助和醫保扶貧工作。完善重大疾病醫療保險、醫療救助、醫保異地結算和財政保障機制。推進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改革,建立重點藥品耗材庫存監測、應急采購等機制,強化疫情救治防控藥品耗材保障。 

      (三)加快建設健康養老服務體系 

      優化調整養老設施布局,建設一批社區嵌入式養老服務機構,深入推進農村居家養老服務改造升級,積極推進康(醫)養聯合體建設,謀劃養老小鎮建設。開展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標準化推進社會養老服務體系建設,建設一批示范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進一步暢通慈善公益基金扶持養老事業通道。進一步整合完善現行養老扶持政策。深入推進養老服務業綜合改革、醫養結合等試點,探索康(醫)養聯合體建設。探索時間銀行養老模式。 

      (四)加快中醫藥事業傳承與發展 

      完善中醫藥服務體系建設,提升公立中醫醫院建設水平,確保醫院基礎設施建設達到國家要求,鞏固二級甲等評審成果并持續改進,打造“中醫特色明顯、中醫藥文化氛圍濃厚、綜合服務能力較強”的現代化中醫院;強化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縣級綜合醫院中醫科編制床位占醫院編制床位的比例不低于5%;擴大鄉鎮和社區中醫藥服務覆蓋面,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設置中醫科、中藥房并配備中醫診療設備。加快發展現代中藥產業,開展中藥材資源普查,積極開展中藥材種植示范園區創建,規范中藥材人工種植和加工。 

      (五)加強醫療養老人才隊伍建設 

      加強醫療衛生人才隊伍。推進基層醫療衛生人才“縣管鄉用”。適當提高公共衛生機構中高級專業崗位結構比例。持續加強全科醫生培養制度。加強對臨床醫學、麻醉學、醫學影像等短缺專業人才、高級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力度。提升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與疾病預防控制隊伍建設現代化水平。積極組織實施中醫藥高端人才培養、師帶徒、全科中醫師培養及基層中醫藥人才培養。加強養老服務人才隊伍。加快建立養老服務人才培養培訓體系,規范行業標準、評估監管和信用體系。促進養老服務從業人員薪酬待遇逐步提高,研究實行養老護理人員特殊崗位津貼制度。推進農村養老服務隊伍建設。 

      三、激活文化事業活力,引領全民健身發展 

      (一)完善意識形態工作機制 

      健全新思想全面宣講工作機制。持續深化基層理論宣傳“千軍萬馬”工程,完善對象化、分眾化、互動化宣講機制,精細打造“連江文藝輕騎兵”宣講品牌。推動理想信念教育常態化制度化。完善和落實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法規政策體系。推進互聯網輿情監測服務項目建設。探索“互聯網+宣講”新機制。 

      (二)加強文化體育公共設施建設 

      提標建設城鄉文化基礎設施,謀劃布局精品書店、城市書店,繼續扶持建設一批博物館,推動農村文化體育設施提質建設。深入實施文化精品工程和文化惠民工程,完善提升縣、鄉、村三級公共文化設施,深化送文化下鄉和文化進萬家活動加快建設體育基礎設施。落實新建小區住宅預留群眾健身場地、公共體育健身設施建設場地。加強城市綠道、健身步道、自行車道、全民健身中心、體育健身公園等室內外健身場所建設,實行“工間健身”制度,打造“8分鐘健身圈”。支持健身場所科學配建智能化器材。加強體育公共設施運營維護,確保體育場配備醫療急救設備。 

      (三)加快文化體育事業創新發展 

      實施文化基因解碼工程深入實施“海絲尋跡計劃”,深入挖掘我縣海洋、紅色、溫泉、畬風、對臺、海防、朱子文化等特色文化資源,啟動古沉船、摩尼教石刻、古窯址等考古調查前期工作,申報一批國家、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打造連江一批文化標識。拓展謀劃建設一批城市觀景文化小品,加強文物保護和非遺傳承。依托革命老區紅色資源建設一批革命精神黨性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黨史教育基地。支持開發實景演出、海上游學、海洋科普教育、佛學修禪旅游等文化產品。實施文藝精品創優工程,深化“文創+”融合發展模式,打造更多文化精品。積極舉辦各類節慶和體育賽事。舉辦好“中麻縊蟶開鋤節”等農事節慶活動,策劃一批特色鮮明、鄉土氣息、賞花品果的鄉村節慶活動。積極爭取承辦海釣、帆船、極限運動、環島自行車、環島馬拉松等海洋特色賽事,發展賽事經濟。鼓勵開展體育影視、體育音樂、體育攝影、體育美術、體育動漫、體育收藏品等的展示和評選活動。實施“冠軍培養計劃”。圍繞承辦國內外體育賽事標準,提升競技體育場館等基礎設施,引進體育人才,發揮武術套路等傳統項目優勢,努力培養競技體育冠軍人才。 

      (四)深化民眾精神文明創建活動 

      加快形成融媒生態鏈。加快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構建“臺、網、端、微”一體運作、全媒體傳播格局。加強理想信念教育。完善青少年理想信念教育齊抓共管機制,深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學習研究宣傳。普及科學知識,推動全民閱讀。推進精神文明實踐。廣泛開展文明村鎮、文明單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園等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推進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設,圍繞“一個目標、四個定位、五項工作、三個到位”的工作總要求,著力推動文明實踐常態長效發展。弘揚中華傳統美德。通過傳統禮儀、社區講堂、經典閱讀、戲劇表演、知識競賽等多種形式,講好連江故事,弘揚中華傳統美德,培育文明有禮“最美連江人”。 

      (五)廣泛開展全民健身運動 

      抓好全民健身“六個身邊”工程建設。推進體育總會、老體協、農體協和其他單項體育協會建設,優化全民健身組織網絡支持開展居家健身和云端賽事等新型體育活動。加強全民健身調查監測和科技服務,定期開展公益國民體質測定與科學健身指導活動。加強體醫融合和非醫療健康干預發揮科學健身在健康促進、慢性病預防和康復等方面的特色作用,積極推廣覆蓋全生命周期的運動健康服務。推動形成體醫結合的疾病管理與健康服務模式,加強全民健身科技創新平臺和科學健身指導服務站點建設。完善全民健身激勵機制。廣泛開展《國家體育鍛煉標準》達標測試賽,通過全民健身公共積分、發放消費券等方式,激發市民參加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促進重點人群體育活動。制定實施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群體的體質健康干預計劃。積極為特殊人群參加體育健身和參加體育賽事創造條件。 

      四、改善公共居住條件,健全社會保障機制 

      (一)努力改善公共居住條件 

      健全住房供應體系。加快建立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并舉的住房制度。強化租賃市場的規范化管理、推進住房租賃產業發展,構建健康可持續發展的住房保障體系。支持公共租賃住房、長租公寓、租賃型集體宿舍、人才共有產權住房等模式發展。全力推進住房安全保障工作。指導鄉鎮開展危房維修加固、拆舊建新,落實無房戶住房問題,實時跟蹤施工進度。做好農村“四類重點對象”危房排查、改造工作。超前規劃未來社區。將以人本化、生態化、數字化為導向,打造有歸屬感、舒適感和未來感的新型城市功能單元。加快建設應用社區智慧服務平臺,推進社區智慧安防建設。按照“5、10、30分鐘出行圈”要求,健全社區公共服務與基礎設施配套。鼓勵和扶持建立社區農業等立體綠化綜合利用機制,推行綠色建筑。 

      (二)建立城鄉統一的社會保險與救助體系 

      深化城鄉統一的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建設,推進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縱向統一,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確定和基礎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促進城鄉教育、醫療資源均衡配置。重點推進兒童、靈活就業人員、新就業形態人員等群體參保擴面,加強困難家庭住房保障。落實低收入農戶基本醫療保險個人繳費財政補貼和大病保障傾斜等政策。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困境兒童、婦女等特殊群體關愛服務體系,將農村留守兒童關愛保護和困境兒童保障納入政府購買服務范圍。推進低保制度城鄉統籌,健全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統一城鄉低保標準,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城鄉一體制度。鼓勵通過社區發展基金會等公益性組織,對社區居民自治和公益性活動予以支持。加強失地失海農民保障,實施免費就業培訓、社會保險補貼、公益崗位補貼等一系列推動就業再就業的惠民政策。推動2021年我縣實施免除基本殯葬服務費,十四五期間縣級公益性公墓列入規劃建設。 

      (三)鞏固提升脫貧攻堅成果 

      加強組織領導和統計監測。嚴格落實“脫貧摘帽”后“四個不摘”“五個保持不變”工作要求。建立健全監測預警機制,強化防貧返貧監測。建立和完善精準脫貧動態調整、產業持續增收等機制,著力防止已脫貧人口、非貧困邊緣人口致貧返貧問題產生。加強臨時救助與扶貧政策的銜接。建立戶、村兩級扶貧“項目超市”,籌集致貧返貧風險戶臨時救助基金,實行基金保底補充機制,鞏固脫貧成果有效防止返貧。規范城鄉低保分類施保機制,加強低保制度與扶貧政策的有效銜接。加強金融扶貧思想扶貧工作。支持金融機構創新“防貧”和農業金融產品,解決農戶因病因災因意外傷害和市場風險致貧返貧問題。實施面向貧困戶的教育提升工程,引導群眾思想脫貧,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建立反向約束機制。 

      五、切實保障婦女權益促進兒童健康成長 

      堅持男女平等基本國策和兒童優先,切實加強婦女、未成年人等社會群體權益保護,加大家庭建設工作力度,促進共建共治共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 

      (一)促進婦女全面發展 

      保障婦女平等獲得就學、就業、社會保障、婚姻財產和參與社會事務等權利和機會。健全法規政策性別平等評估咨詢機制,完善并落實促進婦女創業就業政策,加大選拔配備女干部工作力度,擴大婦女乳腺癌宮頸癌檢查覆蓋范圍,加強反家庭暴力經常性工作,提升殘疾人服務保障水平。加大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中特殊困難婦女的保障力度,制定和落實重大公共事件中加強婦女特殊保護的相關政策措施。 

      (二)關愛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強化對未成年人生存權、發展權、受保護權、參與權的依法保障和社會責任。完善未成年人監護制度,健全未成年人保護與服務體系。大力發展3歲以下嬰幼兒照護服務,深入實施母嬰安全行動計劃,進一步健全農村留守兒童和困境兒童關愛服務體系,加強未成年人心理健康引導。防止性侵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犯罪未成年人網絡沉迷和未成年傷害等極端事件發生。綜合防控青少年近視。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中加強兒童安全保障。 

      (三)將未成年人保護納入基本公共服務 

      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統籌推進救助保護機構兒童福利機構未成年保護工作站、學校、幼兒園、嬰幼兒照護服務機構、兒童之家、青少年宮、兒童活動中心等未成年服務和活動場所建設,將未成年人保護納入基本公共服務范圍,并納入相關專項規劃和重點工程范圍,逐步健全場所設施和服務載體,不斷完善未成年人保護體系。推進將惡意棄養和失信的未成年人父母或者其他監護人信息納入全國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施失信聯合懲戒。 

      (四)實施“家家幸福安康工程” 

      發揮家庭家教家風在基層社會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以家庭文明、家庭教育、家庭服務、家庭研究為重點,統籌和創新推進家庭工作。貫徹實施《福建省家庭教育促進條例》。依法強化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主體責任,強化政府在家庭教育工作中的推動作用,制定家庭教育工作專項規劃,發展家庭教育公共服務,統籌保障家庭教育工作相關經費。 

    來源:連江縣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政策文件
    相關鏈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