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江縣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綱要(四)
    時間: 2021-07-28 10:43

       第四章 拓寬“兩山”轉化路徑,建設生態連江 

      以全域生態旅游為重要抓手,加快生態和文化旅游融合發展,夯實環境綜合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節能減排等基礎,加速推進以生態產品價值化為核心的“兩山轉化”生態體制改革,全力將連江建設成生態文明示范縣,建設大美生態連江。 

      一、加快生態與旅游融合,推進全域生態旅游 

      (一)加快生態文旅產業建設 

      圍繞貴安溫泉旅游區品質提升、黃岐半島濱海旅游區重點開發、環馬祖澳旅游區和北部鄉村風情旅游區培育壯大、閩江口風景名勝旅游區振興,加快旅游資源開發,推進重點旅游項目建設,完善旅游配套基礎設施和公共配套,加快創建國家級旅游度假區。 

      (二)加快打造兩大生態旅游走廊 

      落實“一心兩核兩軸五區”的旅游空間布局,形成連江全域旅游生態走廊。打造藍色濱海發展軸。依托省道308黃岐至蠣塢段濱海公路,謀劃建設環黃岐半島濱海公路,連接228國道,形成環定海灣、羅源灣濱海的濱海公路。修復濱海公路海岸生態功能,分階段實施人工補沙、沙灘養護、廢棄堤壩拆除、退堤還海、濕地植被種植、促淤保灘,以及生態護岸、濱海濕地和生態廊道建設等。打造綠色敖江發展軸。連接113縣道和308省道形成敖江沿江公路。沿敖江水系和沿江公路,改善基礎設施,布置水系景觀帶,建設商業配套,打造綠色敖江綠色景觀帶。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山水林湖田保護 

      (一)實施頂格生態標準管控 

      嚴格落實環保“三線一單”制度,按照福建省制定的“三線一單”管控制度實行空間管控,嚴格項目準入。加載生態保護紅線評估考核,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系統監管,加強建設項目事前事中事后的全過程監管。統籌融合生態保護紅線、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生態損害賠償等管理制度,切實推動一條紅線管控重要生態空間,推進生態環境保護綜合行政執法改革,構建嚴密的生態環境管控體系。 

      (二)加快推進環境綜合治理 

      健全污染防治攻堅戰推進機制,完善污染防治區域聯動機制和陸海統籌的生態環境治理體系。持續推進大氣污染防治。加強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聯治和重污染天氣應對。深入開展水環境治理。實施城區內河水系連通及生態補水工程,全面落實“河(湖)長制”工作。重點推進城區污水管網修復、農村生活污水標準化運維提升改造、城鎮與園區污水處理廠清潔排放。加大力度開展海漂垃圾治理。開展土地污染綜合治理。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詳查,完善土壤環境質量監測網絡,實現污染地塊開發利用全流程監管。開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試點,開展工礦企業污染遺留場地、工業園區等高風險地塊的修復工作。推行多元化廢棄物治理。積極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力爭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全面整治飛石垃圾填埋場,加快建筑垃圾資源化利用進程。推動農業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示范點創建活動,建立農村廢棄包裝物和農膜回收機制,探索畜禽糞便多元化利用新途徑。 

      (三)系統推進生態保護修復 

      打造山水林湖田草共同體。實施山水林田湖草一體化生態保護和修復,完善敖江流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態保護修復機制,開展敖江美麗河湖建設試點,重點推進水環境保護與改善、礦山治理與修復、水土流失防護與治理、森林與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整治與土壤改良等五大工程。加強海洋環境生態保護修復。逐步改善海洋養殖環境,開展海洋生態環境本底調查和海洋污染基線調查,加大重要漁業水域保護力度。落實《連江縣海水養殖水域灘涂規劃》,提升監測能力,實現綠色發展。加快重點生態區位林分補植修復。完善以政府購買服務為主的公益林管護機制,建立重點生態公益林補償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和市場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嚴格落實耕地保護制度。推行耕地數量、質量、生態“三位一體”保護,實施農用地分類管理。降低耕地開發利用強度,積極探索耕地輪作休耕制度,全面推進占用耕地耕作層土壤剝離再利用,對新增建設用地占用耕地實行總量和強度雙控。 

      三、加強節能減排工作,建設綠色生產生活縣 

      (一)全面推動能源節約 

      推動能源管理體系、計量體系和能耗在線監測系統建設,開展能源評審和績效評價。實施建筑能效提升和綠色建筑全產業鏈發展計劃。推進能源綜合梯級利用。以提高企業能源使用效率為目的,進行工業鍋爐改造、電機系統效率提升、能量系統優化、余熱余壓利用,升級節約和替代能源的技術和工藝。 

      (二)強化土地節約集約利用 

      發揮國土空間總體規劃引導管控作用,最大限度保護農業生產用地,促進形成規模適度、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城鎮空間體系。強化產業發展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協調銜接,統籌各業各類用地,重點保障與區域資源環境和發展條件相適應的主導產業用地。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公共服務設施、交通樞紐等公共空間土地綜合開發利用模式和供地方式,提高土地利用強度。 

      (三)全面推進節水型社會建設 

      優化水資源配置,大力推行節約用水措施,推廣節約用水新技術、新工藝,全力推動縣域節水型社會建設,持續提升水資源保障能力。實施農業節水行動,大力推廣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農業節水灌溉技術,推進農業灌溉用水總量控制和定額管理。開展工業節水,積極推廣污水處理再生利用,提高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加強節水技術改造,完善企業內部節水管理。推進城鎮生活節水,加強供水管網更新改造和維護管理,不斷降低供水管網的漏損率,定期開展用水效率評價。 

      (四)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鼓勵漁民積極發展生態型循環養殖等智能化、工廠化養殖,提高養殖設施和裝備水平,完善循環水和進排水處理設施。開展工業循環經濟、資源綜合利用節能技術更新改造,組織申遠新材料、可門華電、恒捷實業等企業進行節能項目的升級與創新。延伸產業鏈條,鼓勵工業園區內上下游及配套企業的落地建設,逐步形成了企業內“小循環”、鏈接產業間“中循環”、帶動區域內“大循環”的循環經濟產業集群。 

      (五)倡導綠色生產生活方式 

      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打造生活環境整潔優美、生態系統優化、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生態宜居城鄉環境。建立綠色生活促進機制,推進節約型機關、綠色家庭、綠色學校、綠色社區、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建筑等創建。大力培育城鄉居民生態文明意識,進一步完善鄉村生態環境監測市級網格員、人員和裝備引導群眾積極參與鄉村生態環境監督。 

      四、加快生態體制改革,推進生態產品價值實現 

      (一)深化生態資產產權制度改革 

      完善自然資源產權體系,建立自然資源空間基礎數據庫和動態監測系統。完善國土空間規劃和用途統籌協調管控制度。持續抓好省級生態產品市場化改革成果復制推廣工作,加強與金融部門等溝通對接,探索建立海域資源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與市場化運行的常態化、長效化機制。積極構建完善的生態產品市場體系與商業模式,重點解決自然資源權屬、生態產品量化定價、交易平臺與流程構建、社會認同、全流程監管與規范等關鍵性問題。探索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工作,總結提煉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試點工作經驗。 

      (二)建立健全生態保護責任體系 

      落實生態環境保護黨政領導目標責任制,完善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體系,強化環境保護、自然資源管控、節能減排等約束性指標管理。完善生態環境監測和評價制度,加快構建陸海統籌、天地一體、上下協調、信息共享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深入實施領導干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制度,落實生態補償和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 

      (三)完善生態資源高效利用制度 

      健全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完善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扎實推進火電、鋼鐵等行業用能權交易工作。完善碳排放信息報告和核查、碳排放權配額管理和分配、碳排放權交易運行等制度體系。建立排污權交易與排污許可對接機制,統籌解決企業發展排污、能耗等指標問題。完善綠色金融體系,推動綠色基金發展,完善綠色項目市場化投融資運作機制,探索創新綠色供應鏈金融業務模式。 

    來源:連江縣
    附件下載

    掃一掃在手機上查看當前頁面

    政策文件
    相關鏈接